close

傳承好發展好少數民族戲劇 助力新時代中華文化新輝煌——全國政協“少數民族戲劇的傳承與發展”雙周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傳承好發展好少數民族戲劇 助力新時代中華文化新輝煌
——全國政協“少數民族戲劇的傳承與發展”雙周協商座談會發言摘登




少數民族戲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戲劇的傳承與發展,出臺瞭一系列保護扶持政策和措施,取得瞭明顯成效。但當前,少數民族戲劇傳承與發展還面臨諸如資金匱乏、人才不足、如何保持民族特色、如何跟上時代步伐等問題。12月7日,全國政協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專門就此進行協商座談。現將有關發言摘登如下

■全國政協常委、京昆室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市政府參事,中國國傢京劇院原院長吳江:特色決定少數民族戲劇的發展前途

近年在中央和各地黨委政府的關心下,全國大多數少數民族戲劇團體在硬件建設、人員經費等方面有瞭很大改觀。

目前大多數少數民族戲劇團體主要的困難和問題是:隊伍老化,急需培養後備人才;缺乏熟悉本劇種的編劇、導演、唱腔和音樂設計等主創人才。為此,建議:

一、建議文化部成立少數民族戲劇指導委員會,協調藝術研究機構和相關省區文化單位,從歷史文化遺存中發掘、盤活文化藝術精華,制定少數民族戲劇有特色的發展戰略。財政部撥專款成立少數民族戲劇發展基金。

二、中央和省區重點戲劇、戲曲院團與少數民族劇團結成幫扶對子。選拔懂藝術規律,熱愛少數民族藝術的專傢幹部和志願者協助各地區少數民族劇團培養保持民族藝術特色的表演及主創的後備人才。建議各地高等、中等職業藝術學院、學校和少數民族劇團聯合辦班培養後備人才。

三、各省區文化主管部門不要盲目聘請外來專傢替少數民族劇團編演新創的大型劇目。應該把搶救、繼承、積累優秀傳統劇目作為主要任務,使少數民族劇種在藝術特色和劇目積累過程中恢復元氣。

四、少數民族戲劇大多處在老少邊窮地區,他們的演出劇目應該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新編小戲、折子戲為主,不應提倡聲光電的大制作和不便深入基層的高成本制作劇目。少數民族戲劇應該而且可以起到移風易俗,娛樂群眾,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助力精準扶貧的群眾思想工作。

五、由於少數民族戲劇受眾面相對較窄,而且貧困地區較多,因此他們到基層的演出成本比較高,建議政府在購買惠民文化時給予經費的傾斜和更多的物質支持。

少數民族戲劇有根、有眾,承載瞭鄉情和文化,是思想溝通的利器,是移風易俗的抓手,保護發展少數民族戲劇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全國政協委員、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河南省政協原主席王全書:讓古老的少數民族戲劇煥發生機

長期以來,少數民族戲劇在傳承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充實民族群眾精神生活、豐富中華文化內涵、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等方面發揮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新輝煌;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當前,少數民族戲劇的傳承、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亟待解決。結合對蒙古劇的實地調研,談幾點意見。

一、與其說蒙古劇是一個新興劇種,不如說它是一種古代劇種。建議組織專傢學者深入挖掘、探討蒙古戲曲的歷史淵源、來龍去脈,理清其沿革、流徙、傳承、興衰,還蒙古劇底蘊豐厚、源遠流長古老劇種的廬山真面目。

二、蒙古劇具有廣泛的院團基礎,完全可以做精、做優。我們在調研中看到,不少烏蘭牧騎演出團體,不僅對歌舞說唱等綜藝性節目得心應手、遊刃有餘,而且也完全能夠排演大戲,從而給人一個重要啟示,即可以以條件具備的烏蘭牧騎為依托、為基礎、為載體,有計劃地打造一批蒙古劇演出團體。

三、尊重蒙古劇的要素和特色。蒙古劇帶有歌劇味道,兼有歌舞劇風格,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濃鬱的地域特色,這些恰恰是它的長處和優勢。

四、對蒙古劇等少數民族稀有劇種,更應該采取一些特殊保護扶持政策。建議對蒙古劇等具有獨特性或唯一性的少數民族劇種,除落實國傢、地方已出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還應在經費、建制、人才培養、解決 劇本荒 、理論引領、加大研究、培養觀眾群體等方面,制定出臺力度更大的特殊政策,設立專項資金,在政策上有所突破,讓古老的少數民族戲劇煥發出勃勃生機。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軍委辦公廳原副主任,中國軍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曹育民: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戲劇急不得更等不得

我國對少數民族有很多政策,其中包括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扶持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文化藝術事業等。但在調研中發現,政策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到位,少數民族戲劇發展受限、生存困難、後繼乏人的情況還比較嚴重。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戲劇急不得、更等不得。為此,建議:

一、在政策制度上多一些特事特辦。面對少數民族戲劇不斷萎縮、有些劇種瀕臨失傳的局面,要有更多特殊政策,特殊辦法。在體制編制上,在場地和設備的保障上,在財政支持、政府購買服務上,在人員管理和人才的培養使用上,最大限度滿足少數民族戲劇繁榮發展的需要。特事特辦,突破一些整齊劃一的框框,看似不那麼統一,但有利於貫徹落實少數民族政策,有利於民族團結,有利於文化的繁榮發展。

二、尊重少數民族戲劇的傳統風貌和內在發展規律。當今社會正發生急劇變化,傳統的東西面臨巨大沖擊。由於歷史、地域、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程度等多方面原因,少數民族戲劇面臨的沖擊也是前所未有。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戲劇,首要的是保護傳承好現有的東西,保證它的特質和個性不被湮滅。許多少數民族戲劇因其歷史較短,或處於發展完善階段,有美國商標類別必要也有條件進行自主創新。

三、少數民族地區黨政領導要懂戲愛戲。戲劇是文化、戲劇是教化、戲劇也是民生。領導幹部要從文化建設的大局中定位戲劇事業,把繁榮發展戲劇放在適當位置。毛主席曾說過,看廟看文化,看戲看民情。希望更多的領導幹部有這樣的文化情懷。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文史研究館館長,內蒙古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副會長烏恩:對蒙古劇傳承與發展面臨問題的建議

蒙古劇作為蒙古族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一種展現形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在新形勢下,蒙古劇作為綜合性藝術表現方式,是整合提升民族文化藝術資源、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平臺,存在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必然價值。

但目前面臨如下問題:專業隊伍力量薄弱。內蒙古自治區專業團體現在僅有 烏力格爾蒙古劇團 一個部門,且屬於傳統曲藝、舞劇等三個團隊組合而成,30餘人,並非蒙古劇專業團隊;缺少專業化編導人才。藝術院校沒有設相關專業,編劇、導演基本是非專業人員臨時擔綱,難以出現精品;創新能力較弱。突出表現是劇目多數取材於歷史或民間傳說,關註和反映當代人民群眾生活的作品貧乏;蒙古劇的程式化水平有待提高。亟須進一步探索本劇種的表演范式、曲調、歌舞道白的風格等規范化問題。為此,建議:

一、大力弘揚烏蘭牧騎優良傳統,紮根生活,始終以服務各族人民群眾為宗旨。少數民族戲劇要實現傳承發展,更要結合民族地區的特點,突出 輕騎兵 特色,多出短小精悍、接地氣的 折子戲 ,提升藝術水準和質量,降低制作成本、演出成本和欣賞成本。

二、加強高水平專業隊伍建設。請中宣部、國傢民委、文化部等有關部門協調藝術院校建立少數民族戲劇人才培養相關專業,幫助民族地區培養高層次編導和演藝人才。

三、加強政策扶持。從文化遺產保護和繁榮民族文化等角度,國傢和省市自治區應制定出臺專項少數民族戲劇保護和扶持政策,有穩定經費支持,有定期匯演活動。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府參事,安徽省戲劇傢協會原副主席侯露:讓少數民族青年戲劇人才在新時代脫穎而出

五年來,隨著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和京昆室對少數民族戲劇狀況的調研,瞭解到少數民族戲劇人才的狀況不容樂觀。

一是缺乏培養少數民族戲劇人才的學校。每個民族的戲劇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樣式和表現手段,不能用統一教材和師資教不同民族的戲劇課程。而擁有本民族戲劇的省、市、自治區基本沒有專門培養本民族戲劇人才的戲校,這也造成瞭少數民族戲曲經常處於青黃不接的窘境。

二是少數民族戲劇團體的現狀留不住青年人才。少數民族戲劇是綜說唱、歌舞、雜耍、武術等幾門藝術之粹的綜合表演藝術,人才需要經過嚴格訓練,才能具備編、導、演、伴奏的能力,進而擔負起傳承、發展、發揚少數民族戲劇的重任。此外,還要有體制機制保障,有意識的培養青年人才樂於擔當傳承發展本民族戲劇的歷史重任。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我們要牢記文化是民族之魂,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戲劇青年人才培養。少數民族地區的黨委和宣傳文化部門應該把培養、留住少數民族青年戲劇人才當做民族百年大計來抓。為此,建議:

一、對於培養本民族青年戲劇人才,可以結合當地職業學院的師資力量,開設專門民族戲劇班,采取 小班教學 、 師傅帶徒弟 的方法,對有潛力的青年戲劇人才進行重點培養。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讓少數民族戲劇劇團有編制、有職稱、有保障、有資金,留得住青年戲劇人才。

三、有少數民族戲曲的省、自治區設立本省、本自治區少數民族戲曲的 青年戲劇人才扶持資金 ,鼓勵青年戲劇人才脫穎而出,挑起本民族戲劇傳承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任。

四、 全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 是國傢民委文宣司、文化部藝術司聯合舉辦的三五年一次的民族戲劇大薈萃,建議將該活動升格為國傢民委、文化部聯合舉辦的國傢級戲劇薈萃活動。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戲劇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龍倩:傳承民族戲劇 守護精神傢園

黨的十九大提出瞭關於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的新要求新論斷,令我們文藝工作者倍感振奮和鼓舞。從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目標來看,目前少數民族地方戲曲的傳承與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如:

一、少數民族戲曲人才培養缺乏政策保障。廣西戲劇院包含壯劇團、桂劇團、彩調劇團和京劇團等四個劇團,近300人,是廣西唯一一個省級專業戲曲院團,創作瞭一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社會正能量的經典傳承劇目,取得良好社會成效。少數民族劇目表演技巧性強,對演員的武功要求高。但因沒有類似對體育運動員那樣的中華體育基金傷殘互助保險金等保障,演員往往不願意練習或表演技巧難度大的劇目,加速瞭少數民族經典劇目的失傳。

劉三姐 的形象和歌聲已成為廣西的文化象征,但第六代 劉三姐 人才選拔極其困難。由於給予青年演員的工資待遇低、少數民族戲劇演員人才引進政策缺失,三年來仍未招錄到一個形象、條件符合要求的新 劉三姐 ,演員更新換代滯後。

二、廣西少數民族代表劇種 壯劇的社會傳承困難。壯劇是廣西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代表,2006年列入首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一直受到壯族群眾喜愛,民間口口相傳發展至今。但這種社會傳承方式也受到瞭挑戰:經費來源不穩定、演員年齡普遍偏大。

針對上述傳承少數民族戲劇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建議:

一、實施 少數民族戲劇振興工程 ,建立少數民族戲曲傳承保護基金。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予以專項扶持保障。

二、加大少數民族戲曲人才培養力度,建立類似 國傢精準扶貧 三區人才 計劃建制和保障機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從教育、經費、收入、醫療、保險等方面制定相應扶持政策。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田青:堅定文化自信 避免同質化傾向

當前,我國少數民族戲劇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取得很大成績,很多原本瀕臨滅絕的劇種得到政府有效保護。但我國少數民族戲劇發展仍面臨一些劇種在謀求自身發展、努力前行的過程中出現同質化傾向的問題。具體表現有三:一是小戲學大戲、大戲學歌劇;少數民族戲劇學漢族傳統戲劇,漢族傳統戲劇學洋戲;二是追求所謂 現代化 的表現形式,輕內容表現、重外在形式,把大樂隊和 聲光電 舞美作為追求重點;三是以 創編新劇目 表現當代生活 為口號,不顧及本劇種久已形成的特點和特色,盲目 創新 ,花重金請名作傢寫劇本、請專業作曲傢編曲配器、請電影、話劇、舞劇的導演執導。

結果造成不同劇種迅速同質化,許多優秀傳統表現形式和特色喪失,形成 話劇加唱 模式,僅僅保留本民族語言。原因有兩點:一是沒有樹立堅定的 文化自信 ,沒有把傳承作為 創新 基礎,對本劇種的優秀傳統缺乏認識和良好傳承;二是沒有把本劇種獨有特色當成劇種的生命,盲目求新,但 新 的標準又沒有多樣化,隻把 大歌劇 音樂劇 當成效法對象。

必須看到,和漢族戲劇的悠久歷史與劇種繁多不同,大多數少數民族戲劇歷史較短、是在漢族戲劇影響下結合本民族歌舞傳統形成的,盡量保持本民族特色是少數民族戲劇發展的關鍵。建議:一、努力學習本民族文化傳統,找到自己的 根 和 魂 ,找到自己民族文化基因;二、堅定 文化自信 和樹立 文化多樣性 觀念,以自己的傳統文化為榮;三、樹立多元發展觀,不把西方文化作為唯一模仿對象。

■全國政協常委,致公黨中央常委,國傢話劇院一級演員李羚:應對少數民族戲劇進行全面深入的普查評估

一、對少數民族戲劇進行藝術價值評估。包括對少數民族戲劇的現狀、對其他藝術門類的影響,對當地文化和生活的影響等的評估。

二、對少數民族戲劇生存環境進行評估。包括能否自己養活自己,每年有多少場次演出,有多少受眾群、有多少人繼續能夠從事這個專業,傳承下去的可能性和意義等。

如果有些少數民族戲劇自身不能承擔傳承和發展的義務,可把它作為一種研究課題,保存在相應一級的文化藝術研究院,邊研究邊傳承。

三、一些生存條件艱難的隊伍,國傢應該給予資金上的扶持。應站在中華民族大傢庭共同發展的角度,以新時代文化發展為方向,以藝術價值和傳承價值、觀眾喜聞樂見的程度為標準,對少數民族戲劇進行一個專業的普查和思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傢協會影視文學美國商標登記費用委員會副主任艾克拜爾 米吉提:將少數民族戲劇傳承與發展納入文化惠民工程

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具有不同的戲劇傳統。藏族戲劇傳統可追溯到中世紀,有的少數民族的戲劇傳統是從清朝中期或清末民初開始,更多的少數民族戲劇是從建國初期起步,與共和國共同成長。少數民族戲劇對於豐富各民族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戲劇藝術特性決定它成為綜合藝術的承載體。一部戲就是一個民族的藝術群雕,也是一個民族積淀的歷史文化傳統的濃縮展現,恰如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這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聚力與共同的精神財富。

隨著電影、電視普及,信息時代來臨,互聯網、手機的沖擊,以及一度唯市場是尊,導致少數民族戲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在有些地方,一些少數民族劇種,特別是新興劇種由於缺乏財力支持,即使有劇本也很難搬上舞臺,甚至自身處境堪憂。少數民族戲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應當受到保護。對此,建議:

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少數民族戲劇傳承發展必須堅持正確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少數民族戲劇要實現傳承發展,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傢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突出特色,推陳出新,發揮戲劇教化優勢,通過少數民族戲劇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二、將少數民族戲劇的傳承與發展納入文化惠民工程。民族地區地域廣闊,很多少數民族戲劇受眾范圍小,組織創作和演出成本高,僅依靠市場力量舉步維艱。應把少數民族戲劇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給予人力、物力、財力的全方位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京昆室副主任,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楊承志:保護修復少數民族戲劇文化生態

近年來,多次參加少數民族戲劇傳承發展的專題調研,在看到不少值得欣喜的新成績的同時,也瞭解到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如沒有專業劇團、人才不足、資金短缺等。為此,建議:

一、精準扶持少數民族戲劇劇團。劇團是傳承發展少數民族戲劇的核心載體。建議國傢相關部門與地方政府聯手,對現有已列入國傢非遺名錄的十幾個民族劇種的重點劇團,依法落實政策,逐一制定務求實效的扶持措施,從每個劇種現有專業劇團和民間骨幹戲班的基本人才隊伍生存保障,傳承創演劇目保底經費,政府采購公共文化服務送戲進鄉村、校園、社區的演出場次補貼等激勵機制入手,建立少數民族戲劇可持續傳承發展的常態機制。

二、建立本土民族戲劇人才培養和研究傳習基地。每個民族戲劇劇種都具有該地域民族的獨特性、唯一性,建議真正立足少數民族戲劇劇種原生地,依托本地高校和中專職校,與民族戲劇院團聯手,團校結合、以團帶班、按需定向培養人才。師資可采取本劇團傳承人、本地民間藝人與外請專傢三結合的方式,為民族劇團輸送熟悉本民族戲劇特色的編、導、演、音適用人才,從源頭上防止民族戲劇傳承人才斷層和劇種同質化傾向。

三、保護修復少數民族戲劇文化生態。建議通過政府采購,鼓勵專業和業餘劇團排演和移植更多群眾喜愛的劇目到基層演出;讓少數民族戲劇植根人民生產生活節慶習俗,融入民族地區百姓日常生活。與此同時,國傢財政和文化基金設立少數民族瀕危劇種保護和傳承專項經費,並向邊疆跨境的少數民族劇種傾斜;在全國性戲劇匯演交流和媒體宣傳中,擴大少數民族戲劇影響,展現我國各民族團結、共創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的新局面。

■全國政協委員,國傢京劇院一級演員袁慧琴:要扶持推廣少數民族戲曲藝術

少數民族戲曲劇種是中國戲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文化的品格立足於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始終在一代代的藝術傢團隊中得到張揚。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劇種的戲曲工作者以更加多元的創作方式,進一步拓展本民族劇種的形式、展現不同的風采,呈現出濃鬱的時代性和人民性。

不可否認的是,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在多年發展中美國商標申請費用,經歷瞭與漢族戲曲相同的社會文化挑戰,藝術團隊趨於萎縮,特別是在民族歌舞較為興盛的區域,民族劇種的發展受到限制,藝術人才及其藝術創造無法得到很好的經濟扶持和宣傳推廣。對此,建議:

一、每個民族劇種要有一個成建制的藝術團隊,將民族劇種的代表性團隊納入到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戰略中來,提升民族戲曲從業者的職業尊嚴與社會地位。戲曲是團隊的藝術,藝術作品的基礎在於藝術工作者的完整整合,這也是少數民族戲曲事業的中堅基礎。

二、要高度呵護民族劇種的領銜主角,及時地記錄、保存、整理、研究、宣傳民族劇種的代表藝術傢及其藝術成就,加大經濟扶持力度。特別是對民族劇種的經典劇目,加大推廣宣傳力度,扶持其在國內、國際的重要藝術平臺上,展示中國形象,張揚多元一統的中國民族文化。

三、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實施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按照民族文化發展規律來制定民族劇種發展規劃,對於藏戲、壯劇等古老的民族劇種,加大保護扶持力度,借助國傢財政挖掘優秀傳統經典力作;對於蒙古劇、苗劇等年輕劇種,加大創作扶持力度,推動新創作品的舞臺化呈現。

■全國政協委員,西部戰區陸軍戰旗文工團副團長郭瓦 加毛吉:加強藏戲傳承、保護和發展

作為我國少數民族戲劇中特有的一個劇種,藏戲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深受藏族同胞的喜愛。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藏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藏戲的傳承,一般以民間藏戲團的形式分散在藏區鄉村、牧區。由於沒有固定的收入和經費來源,多數藏戲團運行困難。改革開放以來,藏區各地民間藏戲團雖然有所恢復,但因為自身缺乏能力和經費更新劇目,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年輕觀眾已經對藏戲十分陌生,藏戲藝人的傳承也出現斷代。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廣大藏族同胞對本民族戲劇文化重新燃起熱情。

當前,藏戲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在體制機制上,大多以老百姓自發組成的民間藏戲團為主要形式,運行不規范;表演經費來源主要依賴民間自發捐助,資金短缺;缺少傳承人,對傳承人的保護力度不足。對此,建議:

一、國傢對傳統藏戲劇目和藏戲老藝人盡快進行系統搶救,挖掘、收集和整理劇目,建立視頻數據庫;

二、培養藏戲人才,建立藏戲學校或在民族地區藝術院校或藝術專業中開設藏戲專業;

三、改變傳統藏戲內容單一、藝術表現手段滯後的不足,創作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深刻變化的新藏戲;

四、在表現形式上適應現代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審美需求;

五、國傢對確有發展前景的民間藏戲團體給予資金、人才和政策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傢京劇院三團團長張建國:加強少數民族戲劇傳承與發展工作刻不容緩

大理州白劇團成立於1961年,多年來創作生產劇目近百臺,培養造就瞭大批藝術傢。分別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國 天下第一團 全國文化先進集體 光榮稱號。進入新世紀,白劇曾經歷瞭低谷,又逐漸煥發生機,其中的轉換對我們不無啟示。

2004年,經過第一輪文化體制改革,大理州白劇團並入大理州民族歌舞劇院,被認定為 地方性文藝事業 ,後雖列入國傢非遺名錄,但沒有享受應有政策。白劇發展進入低谷,5年沒有上演新戲,人才嚴重斷檔,一旦排演大戲需要返聘退休人員才能完成。

2013年,盧展工副主席帶領全國政協京昆室部分委員到白劇團考察,提出的意見建議引起當地政府重視,在經費保障、人員編制、人才隊伍建設、新劇排演等方面進行瞭深化改革,出臺瞭《關於加強新時期白劇工作的意見》。白劇恢復瞭發展,成為國傢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文化部重點扶持的西部提升劇目。為此,建議:

一、尊重文藝規律。做好文獻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加強理論評論工作;尊重少數民族戲劇的發生發展規律、尊重少數民族的創造,鼓勵引導各少數民族戲劇準確把握本民族特色和內核;鼓勵創作反映時代精神、講好當代中國故事的文藝作品;尊重藝術人才培養規律,探索傳承人傳習與學校培養相結合等人才培養模式。

二、在深化改革中加強保障、激發活力。各地政府要區別 文化事業 和 文化產業 ;要完善 送戲下鄉 政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深入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建立健全有利於出作品、出人才的體制機制。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相關內容,把這項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原總裁、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重視少數民族戲劇傳承人的培養

今年9月,我隨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專題調研組赴貴州、廣西考察少數民族戲劇的傳承與發展情況。通過調研瞭解到,兩省(區)少數民族戲劇發展整體態勢較好,但也有些喜憂參半,最突出問題和困難是戲劇傳承後繼乏人。如貴州佈依儺戲代表性傳承人目前州級傳承人隻有3人,縣級傳承人8人,年齡都超過65歲。廣西京族嘲劇傳承人幾乎都在70歲以上,後繼乏人。少數民族戲劇要傳承延續,傳承人不可或缺,後繼不可乏人。這也是貫徹落實中共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要保證。為此,建議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戲劇傳承人的扶持、培養和發展。

一、重視少數民族戲劇教育,讓少數民族戲劇走進當地校園成為文化發展的一項任務,將少數民族文化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戲劇文化的繁榮發展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戲劇教育大眾化和普及程度的高低。戲劇進校園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進而帶動戲劇傳播。同時,少數民族戲劇 以歌舞演故事 有文化欣賞的精致性、優雅性、專業性,對培養國民文化素質有特殊作用。

二、國傢建立少數民族藝術發展基金,對少數民族戲劇傳承和發展中的人才建設予以專項支持,特別對單一劇種傳承人、專業研究人員(如侗戲、佈依族儺戲、京族嘲劇、仫佬戲等)應有特殊政策和措施。各級政府應從公益性文化經費中發給傳承人較高生活補貼和專業經費,為傳承工作提供必要經費保障。同時把傳承人梯隊建設任務納入當地社會文化發展規劃,建立老中青結合的傳承人隊伍。傳承人應建立師帶徒模式,尊重少數民族戲劇口口相傳的傳承特點。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重視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文化安全

少數民族戲曲是在民族地區形成的獨具民族特色的劇種形態,最大特征不是 少數 性而是 民族 性,是多元一統的中華民族大傢庭中,彰顯民族個性、民族價值、民族審美的戲劇特征。民族劇種是邊境民族文化交流中,最能彰顯中國長期以來民族團結、民族文化理想的重要載體,劇種的傳承、建設、發展關乎邊疆民族文化安全狀態。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文化安全,實際是對中國文化安全的高度維護。對此,建議:

一、加強對少數民族戲曲的政策傾斜,凡是有少數民族劇種的民族地區,應建立或遴選少數民族劇種的代表性專業劇團,由民族地方政府頒佈長期發展規劃,作為少數民族劇種傳承的核心機構。

二、對邊疆地區涉及到跨境民族的少數民族戲劇樣式,加強資助力度和人才培養,確保民族文化安全。在文化部或國傢藝術基金及地方藝術基金等平臺上,專設少數民族戲劇發展專項資金,用五年或更長期時間,全力扶持少數民族劇種劇團和代表性藝術傢的培養、創作。

三、進行少數民族戲劇人才的培養集訓,協助挖掘傳承劇目,提升少數民族戲劇傳承者的藝術水準。委托相關戲劇理論機構培養少數民族戲劇的理論、創作人才,為少數民族戲劇的長效發展提供理論與文學創作人才。

四、在已經行之多屆的 少數民族戲劇會演 基礎上,提高會演規格,加強少數民族戲劇交流、推廣和宣傳,借此推進少數民族戲劇在國內外的巡演頻次與力度,增加少數民族戲劇的認同感。

■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譚志湘:落實少數民族戲劇保護政策是當務之急

我和青海省藏劇團相識相交大概有二十多個年頭瞭,國傢級的獎項他們幾乎拿遍瞭,但依然面臨資金不足、人員不足等問題。這可以說是少數民族戲曲劇團生存狀態的一個縮影。

中華戲曲由漢族戲曲和少數民族戲曲共同組成。京劇、昆曲、地方戲是漢族戲曲,藏劇、壯劇、白劇、彝劇等是少數民族戲曲。少數民族戲曲面對的主要是少數民族觀眾,但歷來把少數民族戲曲納入地方戲的分類法,在理論上忽略瞭少數民族戲曲的民族性。

其實,對民族劇種的保護問題,關系的是少數民族觀眾看戲的問題,而傳承發展好一個民族劇種有助於維系一個少數民族群體;同時,也關系著民族團結問題。為此,建議:

一、把少數民族戲曲從地方戲之中分離出來。像對待京昆那樣進行保護,制定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保護政策;

二、少數民族戲曲劇種可作為一個單獨戲曲門類參加國傢級活動,如中國藝術節等;

三、幫助少數民族戲曲劇目走向世界大舞臺,向世界展示中國少數民族戲曲的藝術魅力。

部委聲音■■■

■文化部副部長董偉:

少數民族戲劇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濃鬱的民族特色,在戲劇百花園中極其寶貴。做好民族戲劇的保護傳承,對於促進全國藝術事業的繁榮興盛,對於增進民族團結,對於維護邊疆長治久安和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文化部扶持發展少數民族戲劇的措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貫徹落實戲曲傳承發展政策,加強對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的扶持力度。二是實施扶持少數民族地區藝術創作的針對性項目。三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對少數民族戲劇予以支持。

少數民族戲劇創作除瞭資金匱乏、人才不足等共性問題外,還面臨著保持民族特色、跟上時代步伐等問題。

下一步,文化部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導文藝創作,抓好少數民族戲劇的傳承與保護。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一、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結合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的基礎數據,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傳承發展政策,夯實發展根基,實現動態化、科學化管理,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激活少數民族戲劇的藝術生命力。

二、抓好重點創作任務。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時間節點,提前規劃,支持少數民族戲劇創作。大力抓好現實題材創作,創作更多反映各民族大團結、展現各民族共創美好生活,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少數民族戲劇優秀藝術作品。

三、尊重少數民族戲劇發展規律,尊重少數民族的創造。堅定文化自信,樹立學習少數民族戲劇、瞭解少數民族戲劇、服務少數民族戲劇的觀念。文化部將配合相關部門繼續組織開展少數民族戲劇會演,推動其交流和發展。

四、加強少數民族戲劇人才的培養。繼續在戲曲藝術人才培養 千人計劃 等人才培養活動中加大對少數民族戲劇人才的培養力度。同時,要根據少數民族戲劇創作的需要,設計有針對性的培訓項目,以人才培養來促進少數民族戲劇的發展。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崔玉英:

委員們的發言讓我感到,大傢對文化文藝工作,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文藝工作、少數民族戲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同時也感受到,大傢就這個話題做瞭大量調研工作,提出瞭很多有見地的意見和建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工作,先後出臺瞭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明確要加大對包括少數民族戲劇在內的少數民族文藝事業的支持力度。中宣部在各項工作中,在精神文明建設 五個一工程 、文化名傢暨 四個一批 人才工程等文藝創作和人才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中,對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和文藝發展給予傾斜,促進少數民族戲劇事業傳承發展。

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前少數民族戲曲傳承和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剛才委員們的發言,很多都切中要害,比如創作能力弱化、人才流失、投入不足等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各地各部門各司其職,從中宣部角度來講,我們將更加重視並切實加強這項工作:

一、進一步指導推動相關政策的落地落實。中宣部將在工作中進一步加大力度,指導各地、各有關方面用好用足現有政策,推動政策落地落實。同時,督促指導各省區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相關具體扶持政策,推動少數民族戲劇實現新的繁榮和發展。

二、今後制定一些文件和政策時,將進一步向少數民族戲劇工作傾斜。下一步,中宣部還要協同有關部門,在宣傳文化系統實施的重大工程項目平臺中,對創作排演、人才隊伍、基礎投入等少數民族戲劇傳承發展的重要環節,給予更大支持。

三、進一步加大宣傳推廣和傳播力度。下一步,中宣部考慮運用媒體和互聯網,加大對少數民族戲劇傳承發展的宣傳和傳播力度。特別是,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近日給內蒙古烏蘭牧騎隊員們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對更多民族地區的烏蘭牧騎式的文藝隊伍進行大力宣傳。進一步推動開展少數民族劇團交流演出活動。加大力度搶救和保護現有少數民族戲劇遺產,推動優秀少數民族戲劇進校園、進鄉村、進社區,營造傳承和發展的良好生態。

■國傢民委主任巴特爾:

一、拓展少數民族戲劇展演傳播平臺。過去,我們更多是憑借大型文藝會演等活動,平臺資源比較有限。現在傳承發展少數民族戲劇,應該適應新的時代變化,創新載體和方式。比如推動少數民族戲劇進校園、進社區、進工廠、進農村,推動少數民族戲劇進入中國藝術節、上海國際藝術節、烏鎮戲劇節等大平臺。同時,還可以多采用信息化手段,把少數民族戲劇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瞭解認識。

二、從實際出發,改進評獎方式。全國少數民族會演和最近幾年的中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確實是精彩繽紛。在此過程中,組織者、參演者投入瞭大量的人力、物力,下瞭很大功夫,希望得到權威的認可,以便回去後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展示。但是由於一些規定限制,主辦部門往往無法進行評獎。例如由國傢民委、文化部、國傢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最後就是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評獎。正如許多專傢和民族文藝工作者所呼籲的,少數民族的文藝獎項還是應該由相關權威部門來評比和發放。

三、以文化認同來推進 五個認同 的深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問題解決瞭,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我們的文化認同靠什麼?就是要靠包括少數民族戲劇在內的文化藝術不斷發展來增強。我們應該把這個重要抓手用起來,做好這項工作。

■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

支持少數民族戲劇傳承發展是財政的重要職責,近年來,財政部主要開展瞭兩方面工作。在政策扶持方面,2015年,會同文化部等部門報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幹政策,其中明確瞭財政支持戲曲創作演出、人才培養和藝術表演團體發展的機制措施。2017年,聯合相關部門印發瞭戲曲進鄉村、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方案和加強戲曲教育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將送戲下鄉、進校園等活動常態化,推動培養戲曲後備人才。在資金扶持方面,一是通過文化部、教育部、國傢民委等部門預算安排資金,支持戲曲普查、名傢傳戲、高雅藝術進校園、全國少數民族戲劇文藝會演等;二是通過國傢藝術基金等渠道,資助少數民族劇目創作、排演、交流和人才培養;三是通過文化和教育相關轉移支付,支持送戲下鄉、戲曲進校園、基層戲曲院團設備購置,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少數民族戲劇傳承保護,地方戲曲院校和戲曲專業發展等。

支持少數民族戲劇傳承與發展,財政部責無旁貸。我們將認真總結反思,對現有相關政策作出改進和完善,進一步支持促進少數民族戲劇傳承與發展。同時,提兩點建議:

一、地方政府要落實好相關政策。大傢反映少數民族戲劇拿不到資源,但中央層面的支持政策是有的,問題是有些政策地方落實不到位。少數民族戲劇所在的省級、市級、縣級政府,要把支持促進本地區少數民族戲劇傳承與發展擺到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議程,把相關支持政策落到實處。

二、中央層面要加強統籌協調。在中央層面,應當有一個主要部門(如國傢民委、文化部)統籌協調這項工作。中央已有的支持渠道和平臺,如國傢藝術基金、中國教育發展基金、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等,都可以支持少數民族戲劇傳承與發展,關鍵是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利用好現有渠道,如國傢藝術基金,對支持少數民族戲劇傳承與發展應該有硬性要求,把劇本創作、人才培養等任務凝煉成具體項目。

■國傢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田進:

剛才認真聽瞭16位委員和專傢的發言,很有收獲,很受啟發。這對我們改進工作很有幫助。大傢對我們加強宣傳和推廣少數民族戲劇充滿瞭期望。下一步,我們將更好地通過廣播電視等各類平臺、各類機構,包括網絡視聽新媒體等,從三個方面加強:

一、宣傳少數民族戲劇劇種,引導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少數民族戲劇劇種。

二、展播少數民族戲劇劇目,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宣傳少數民族戲劇名傢,推出更多少數民族戲劇的名傢和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少數民族戲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新時代要繼續加強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戲劇工作事關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事關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國傢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從這一高度來提升認識,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引領下,結合貫徹《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幹政策》等文件要求,結合各位委員的意見,繼續改進工作,加強少數民族戲劇的宣傳推廣,加強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推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gy222og42 的頭像
    ggy222og42

    楷楷的網購清單

    ggy222og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